四年级课件

时间:2025-04-28 作者:工作计划之家

最新四年级课件(必备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课件,课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优秀的课件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3、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4、加强领悟能力。

5、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重点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课室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提问: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你怎样体会这句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字词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感觉孩子们预习效果很好。在课文理解中围绕“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展开,借助文中的词句感受贝在孕育珍珠的过程中忍受的痛苦,感受贝的可敬。不足:孩子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角度单一,平时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

四年级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BmRbh.cOm 笔墨评语网)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

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5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四年级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 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1)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四年级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课件出示2)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豌、按、枪、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字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耐心

玻璃 探出 愉快 盘绕 曾经

(课件出示5)

教师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6)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课件出示7)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板书: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课件出示8)

(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课件出示9)

(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课件出示10)

(板书:随遇而安)

5、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6、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板书:爱)

7、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为什么母亲不相信,还是……?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课件出示11)

8、你怎样理解“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课件出示12)

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8、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

落到脏水沟里)

三、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四、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写在小本子上)(课件出示14)

四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太阳对自然、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3、背诵和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悟太阳给予我们的`无私的馈赠。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他在孩子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结合课后题2)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将课文读准读通,并给生字注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问: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2、板题、读题。(指导读出对太阳的问候之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检查读音。

山巅铺满棕色寄托

2、练习写“铺”字。

教师重点指导写好右半部分,注意不能丢掉点。

3、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4、指名读文,相机纠正字音。

5、同桌相互检查读文。

6、齐读课文。

7、说一说文中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8、说一说你懂了什么?

三、练习写字。

1、练习写字。

(教师提醒注意“善”字的写法。)

2、学生自评、互评。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请父母评一评。

2、找一找、读一读与太阳有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全文,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2、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4、交流,针对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朗读感悟。

如学习第2—6自然段。

①学生先交流读这几段的感受。

②自读第2—6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③练读,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④指名读,读前大家提出朗读小建议。

⑤引读,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

⑥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5。质疑解疑。

(结合课后题2)

二、拓展延伸。

1、想一想:太阳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你能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来吗?

2、拓展阅读(教师推介说明文《太阳》和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对比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积累背诵。

1、读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2、摘抄好词好句。

四年级课件 篇6

一、教学目的: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

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

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

(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见课件)

(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

(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

(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总结全文。

1、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

(三)布置作业。

    更多精彩四年级课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四年级课件

本文来源:http://www.fz76.com/gongzuojihuafanwen/8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