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

时间:2025-01-08 作者:工作计划之家

沁园春雪教案(实用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习(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习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

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

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雪教案 篇3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雪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丰富的表现力。

②捕捉形象,能联系背景说出情感体验。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个性化描述,感受诗人气魄雄伟、胸怀博大的超拔形象。

②一句话品味词语,多媒体感受意境。

3、思想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襟怀,培养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明方法、探诗境、味诗情、品诗语。

【教学难点】

探诗境、味诗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他一生留下七十多首诗词,每手都如一扇窗户,展示出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今天我们透过《沁园春雪》,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伟人的诗才诗情。

整体感知:一、畅谈预习感受。二、交流搜集资料:

1、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2、《沁园春雪》的影响

l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l将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l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三、范读、齐读,感受意境。

四、自主探究,把握诗情。

1、概括上下阕内容,上下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全词的“诗眼”(主题句)是什么?怎样理解?

【明确】

1、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名主旨。

诗人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坚定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问题探究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读后你又怎样的想像?

【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中有动。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你的感觉怎样?

【明确】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南北西东,地域广袤,与“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化静为动,既是真实感觉,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请描述你头脑中的美丽画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4、在下片中,领起下文的字是什么?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明确】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评论。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5、如何点明主旨的?

【明确】先以美景引出英雄,再英雄人物作评价,之后水到渠成引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主旨。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6、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三者怎样浑然一体的?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沁园春雪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本文来源://www.fz76.com/gongzuojihuafanwen/6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