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作文(通用3篇)。
留得残荷听雨声作文 篇1
仲夏盛莲。
人们惊艳于它的美丽,夸赞它的诸多用处。
末秋残荷。
它瑟瑟于寒风之中,只留枯枝败叶,人们嫌它没了用处,要将它移开。
潇潇秋雨,有少数人聆听雨声,淅沥地拨弄着残荷的雨珠竟如此优雅,诉说着年岁的记忆。
你可曾鄙夷不屑过那些视之无用的残荷?
“无用之物”往往是有用的。有则寓言说到:一群搬着木架的人,有人觉得它太重,就砍掉了一些边角料,很久后,到了峡谷,每人把木架拿出来穿越深谷,可每天锯了一些边角料的人,发现木架长度已达不到峡谷两端,只能望谷兴叹。如果他们不随意轻蔑那些无用的边角料,便能使自己的道路通达。对待“无用的东西”的态度如水滴,折射出个人性格和短板,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锯掉的短板会使木桶剩多少水。
做常人以为“无用之事”,是以温和但执着的方式面对世事,坚守心性,不顾他人的非议与嘲笑。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施粥济药,有人讥讽他只是空博个贤名罢了,有何用处呢?可他却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红顶商人”富贵扬名后,被人嫉恨,遭人打压,若非平日积德行善,家人必不能得以保全。胡庆余堂也因此保留下来,福绵后世。董作宾,一代甲骨文大师,几乎所有人因饥饿战乱离开穷乡僻壤之地,他却坚持留下来研究“乌龟壳”,这被常人视为“无用”甚或是疯子的举动,他却不亦乐乎,提出“王朝断代论”,发现“贞人”,所著作品成为甲骨学的丰碑,与王国维、郭沫若齐名。
现代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他所拥有的钱或权,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无大师,是因为大家都去追逐名利、金钱去了,并不能静下心来像董作宾一样做学术研究这些“无用之事”,若哪一天有人开始做这些“无用之事”,中国的大师还会远吗?
中学生也是如此,问其读过什么名著,了解哪些杂谈,只会不屑地一笑,“高考又不考,看那些做什么”,仿佛高考要考才是评断事物有用的唯一标准。当年一篇《赤兔之死》的作文,才华横溢的作者就爱看“高考不考”的杂文趣论,玉皇大帝的号、梁山好汉的座次表他均能信手拈来。也许,我们真的该好好静下心来,去做一些“无用之事”,学会做时代的引领者而不是教条的加工品。
“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我们吃苹果时,果实就是有用的,核仁早被倒入垃圾桶里,可在有人看来,它还可以孕育新的果实;当落叶狂舞时,有人觉得它碍于美观,殊不知埋入泥土,来年又是一番风景;当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前行,有人笑他“无用之人做着无用之事”,坚定那件“无用之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风雨如丝,淅沥在荷叶上的声音似梦似幻,胜似冬日以雪烹茶,凭栏看雪之幽意。用心聆听一片潇潇雨打残荷声,它没有夏日里水莲花的娇羞,却蕴含着来年春的吐芽、夏的怒放......
留得残荷听雨声作文 篇2
“风雨过后,未必有美好的天空。如果不是晴天,就会有彩虹。所以你看起来无辜不代表你无知。不是所有的感情都会有开始和结束,孤独的结束也不一定可怕,但人生永远是第一次痛苦。”听着王菲的《人间》,似乎生活中所有的辛酸都被释怀,融化成她轻盈飘逸的空灵歌声。心,点燃,蜂蜜一样甜。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并不完美。但即使在困难面前,也要看到它美好灿烂的一面,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才能拥有幸福甜蜜的生活。就像我最喜欢的李义山的诗,“放下包袱,听听雨声”。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的妈妈,不幸在八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而瘫痪。她父亲受不了这个现实的打击,早早离开了她的家门。结果只有八岁的女孩照顾妈妈的日常生活,工作养家,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令人惊讶的是,她以顽强的意志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让母亲保持了健康和健康。当别人问起她的时候,她笑了:“我有妈妈,她是我精神的支柱,我们的亲情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觉很幸福。回家后,我会有妈妈陪着。我活得很快乐,我很满足。”我觉得她在黑暗中看到了家庭温暖的光,燃起了希望,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满足于幸福,平淡舒适,超凡脱俗,乐此不疲。
归有光可以“借满书架的书,憋大声的歌,在简陋的房间里端坐”。一切都很吵。”陶渊明能在农家乐中吟诵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冷漠超然的诗句。苏轼被诋毁,但他的骄傲依旧,他的野心依旧。”不归之河,浪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以根据地在西方,人性是三国周郎的赤壁。庄子一生生活在贫穷和幸福中,追求幸福,不求名利,制造“无人有己,无神无圣人”。“这是一句名言,没有依靠,乐观而冷漠。这些人都是在苦难中自由、快乐、自足的例子,值得后人不断思考和学习。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当我们遇到完美的风景时,我们应该是陶醉的、满足的、快乐的。当遇到一些残缺破败的场景时,也要换个角度,细细品味另类的甜蜜与美好,就像李义山的《放下残荷,听听雨声》
“我希望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彩虹。希望以后的每一滴眼泪都让人有感动的感觉。希望以后的每一个梦想都不要白费。”
感谢花儿,爱她翠叶田甜;叶莽,听雨声敲打着它。
留得残荷听雨声作文 篇3
中秋已至,我感到一丝凉意。但不知怎地,在这金色的秋天,我仍时时记起那个刚过的夏天,忘不了它的火热。热情与奔放是它的旋律,成熟与冲刺是它的主题。但怀想只是怀想,眼下秋天已至,收获的喜悦就是那热情的最好的回报。
夏,有着“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夏天种荷、赏荷,似乎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一亩方塘,一片荷叶与荷花,这的确是美景。可现在,秋天到了,荷花也已调零,只留下几片残叶,被粗茎支撑着,摇摆着,让人顿生凄凉之感。只有水中的落莲,证明数月前的壮观。
秋,无需荷来装点,因为绿色已不是它的主色调,代之以金黄之色。秋也无需热情,因为它是热情的延续。当荷花落时,莲子也已成熟,它预示着来年盛夏的辉煌。
夏天的雨,也是热情奔放的。它猛,常冲坏了枝叶花朵;它短,往往无法滋润土地。而秋天则不同,绵绵的细雨是世上最缠绵的。它细,轻轻冲刷着枝叶,清洁着花朵;它长,一下三两周,但没人恼它,缠绵的秋雨是世间最温柔的。人们怀念的,大概也是这绵绵的秋雨。
在这绵绵的秋雨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舒服、惬意的。我们常站在行走在秋雨中,让它浸润我们的脸颊、皮肤和衣服。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真是太珍贵了!
与夏天的流光溢彩不同,秋是一幅深色调的油画,但不时有一两笔写意。现在,那一亩方塘中,深绿的水上是两片残荷,卷曲着暗黑的身体,它们的清香已不复存在,代之以秋的气息。下雨了,稀疏的雨落在水中,打在叶上,是一片宁静的轻响。秋雨中,残荷上罩了层薄纱,是无言的老者,在雨中静坐。这时,雨小了点,荷上仍有雨珠,塘中还有落莲,都如水下的鱼,在雨与水之间游动着。雨停了,残荷更美了,如驼背的老人,在风中哆嗦。水中是一片涟漪,如一张泪涟涟的面孔。这些都使我感到无端的不安。但不久,天由阴变多云,阳光略微照下来,荷塘又恢复了平静。此时,垂钓者颇多,他们不是为鱼,而是为钓的吧!
差点忘了,秋天本来如此,何必太为之伤感,这样的季节是世上最深沉、最含蓄的。它是最美丽的季节。
秋之面容是深沉的,饱含欣喜的,它给人以力量;秋之气息是含蓄的,它使人陶醉;秋之形体是美丽的,华丽的衣着使它鲜艳,透亮的轻纱使它迷人。残荷也好,落叶也好,都是春华秋实的结果,都是大地的轮回,都是生命的暮歌。残荷片片,秋雨绵绵,塘中美景,时隐时现。这样的景色,哪个时候能见到呢?只有在这秋天,在这金黄的秋天,喜悦的秋天,深沉的秋天。残荷是昨日的回忆,秋雨是今日的写照,它们都拥有美好的明天。